艺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未来主义的前夜静守——“大家”说孙桂林

发布时间:2020/02/04 阅读数:

未来主义的前夜静守——“大家”说孙桂林

孙桂林近照

庚子初春,时开新境,今特别推出四艺兼善的优秀艺术家、邯郸市书协副主席、赵都印社社长孙桂林 先生。多年来,他沉潜艺术,磨砺出新,成就斐然,出版了《孙桂林金石书画精品集》《中国篆刻百家孙·桂林传》《庸斋夜话》《邯郸成语典故陶印选》等著作,先后四次成功举办个人艺术展,2012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彩墨高级研修班进修,现为中国现代彩墨艺术院特聘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其彩墨艺术作品先后在威海、烟台、济南、张家港、徐州、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地参展拍卖。金石书画作品被中外收藏机构及个人广泛收藏,并获高度赞誉。此外还特邀辞赋、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大家”“隔空对话”,业界和跨界共同评说孙桂林,以飨读者。

孙桂林艺术理论及代表作

艺术的“发现与传承”

孙桂林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的人类发展史同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相辅相成,共同启蒙,共同发展。而 “发现与传承”成为亘古不变、脉络清晰的演变发展的规律。诗、书、画、印四艺浓缩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表象性、指向性的四门艺术形式,既有相通性,又具独立属性。

一、艺术 “发现”的重要性

所谓“发现”,概括而言就是经过探索研究,指出前人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或规律。

首先推出的人物是吴昌硕。

石鼓文又称“猎碣”,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外形似鼓”而得名。从唐代发现到清末的一千多年的时间基本无人问津,而吴昌硕“发现”了石鼓文的美和引人入胜之处,终生临习石鼓文(前后四十余载),成就了他以石鼓文为主线的篆书风格体系,并将其融入绘画之中。康有为说,“石鼓至今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书法第一法则也。”吴昌硕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岁左右确立自我,而且七十岁以后独步书坛。吴昌硕“发现”了石鼓文,成就了他诗、书、画、印全能艺术大家。

第二位是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六十岁前后“发现”了《祀三公山碑》,此碑源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上,不仅形成其篆书面目,完全以《祀三公山碑》风格文字入印、入画,更成就了齐白石。齐氏书风、印风、画风高度统一,登峰造极,可见“发现”之重要性。如果齐白石不在57岁到北京做“北漂”,“发现”并与《祀三公山碑》结缘,齐白石或许只能是蜗居湖南长沙湘潭的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的雕花匠人而已。所以艺术“发现”还需要有“发现”的环境条件。

第三位为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大家上海韩天衡先生。

韩天衡生于1940年5月,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去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书画篆刻艺术展,可谓当今中国篆刻第一人。他的一方印润格高达四十万元,去年为马云先生刻鸡血石姓名章,两方章近百万,一时成为社会热谈的话题,这个个案折射出韩天衡作为“魁首”的不可撼动性。韩天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便敏锐地“发现”了只有二十九字的《张迁碑》碑额篆书。以他独具的慧眼和深厚学养,将区区二十九字,涵化成——“韩氏”草篆书体,独树一帜,傲视群雄,形成以书入印、朱白文高度统一的印坛大家。

反思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在石家庄书店偶然发现——山西侯马书,十分喜欢,但终因学养不足,消化功能不全,而最终选择放弃。

第四个人物马古泥(原名马丹青)。

马古泥在全国第二届篆刻展中有一方封泥,瓦当风格,“二人同行”肖形印,引人瞩目,一时引领印坛风尚。不久后夜读,我偶然发现古印谱中就有两个人物形象,几乎同马古泥的“二人”一个模样,这就是马古泥的“发现”和眼光独到之处!我与古泥先生同为省内印道好友,此展虽然己过去近二十年了,至今印象深刻,仿佛如昨。

综上所述,即便是大到吴昌硕、齐白石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都是“发现”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发现”成全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奥妙之所在;再如韩天衡“发现”的碑额文字;小到马古泥的一方成功印章的形成,再次佐证艺术“发现”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没有“发现”古人的大美,就不会产生今人的艺术小美,想必不是虚言!

二、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的字面意思就是“传下去,承接下来”之意。纵观中国艺术史,不管绘画、书法、篆刻等其它艺术门类,“传承”从某个角度说,比“发现”更为重要。不仅被历史印证,更是当下各门类艺术的必由之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高原无高峰”,应当成为艺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文脉基因。放眼当下艺术界,“传承”引发我个人深深的思考!我写下一首诗《夜读有感》:

艺坛都晓昌硕功,有谁识得杨藐翁?

草笔为隶传后世,成就苦铁唱大风。

杨藐翁,字见山,晚清著名书法家,经学家和诗人,比吴昌硕大25岁,是其没有拜过师的真正老师。时至今日又有几个人知道杨藐翁,更少有知道吴昌硕正是“传习”了杨藐翁“以草写隶”的创新之举,启发了吴昌硕以石鼓文终生立命的事实。“尊篆有团结欠紧处,团结欠紧正是不拘束之流弊”这是杨见吴的篆书作品后,给吴昌硕的忠告。吴昌硕得信后读之感佩,立即复诗“赠言直抵江山助!”我们知道大篆宜散,小篆宜紧的书写规律。如果没有杨藐翁指出他的不足,把自己多年的研习经验传给吴昌硕,那吴的书法、印章会能怎样,能否有如此伟业,恐难预料。最终他的画以老辣、金石味著称,成为艺坛领袖。

我在二十多年前,发现吴昌硕在其石鼓文对联作品中偶有行书闪现,这无疑受启示于杨藐翁的“以草写隶”的一种艺术实践。受其二位的启发,我许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一幅作品中篆、草、行杂揉其中,别有意趣。

回首再看齐白石。他的单刀大写意的“齐氏风格”就来源于清代赵之谦的一方“丁文尉”小印。,受其开悟成就了“一味霸悍”的齐派印风。“发现”—— “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历代艺术家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三、南宋牧溪(法常上人)

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苦行僧,画作绝大部分流入日本,被日本人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其作品被奉为上上品,这是最高级别的礼赞。在多年的研究中我发现,明代徐渭和八大山人与牧溪是“师徒”关系。2018年我以诗明证:《观牧溪画作感怀》:

世人争夸文长好,都言古今八大妙。

谁知二贤何所宗,原来牧溪是堂奥。

我个人认为徐渭的“哭”、八大山人的“孤”,皆源于牧溪的“冷”。如果没有牧溪的“冷”,他们的“哭”与“孤”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我们知道并了解这些,会对我们的从艺之路有很大的帮助。理论重要,却不要生冷、故作高深,有见解、有启迪意义的理论,哪怕短浅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是我们自己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艺术经历,发现并传承下来,将是你的幸事!

艺术的“发现”与“传承”是一个有历史性,而又颇有现实性的话题。我认为要做到上述所言,还要强调两个原则。

一是“思离群”、“不与人同”原则。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这是浙派开山鼻祖——丁敬的论印诗,很有见地,另外大家熟悉的徐悲鸿先生“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艺术主张,也显得非常可贵。

二是做艺术上的“偷窃者”。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想。“想”是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必有的前提,只有达到朝思暮想的程度,才会有所“发现”。所有的洞见,必须在思和想的基础上,才会有可能遇见,反之,只会人云亦云,途叹奈何!

“想”是前提,“胆”是支撑,没有胆量,想都不敢想,不敢越古人、今人雷池半步,只求进得去,是可悲而可怜的。做艺术上的主人、王者,才是应有的态度和正途!

“偷”是过程,“用”是结果。“偷”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偷”的快乐。一切的“想”和“胆”,还有“过程”,终将为我所用,才是艺术艰难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这里没有之一。所以我建议,我们想要在艺术上有所作为,都要做艺术上“贼”。越“贼”越好,越“贼”越会走向不凡与伟大!

最后,用我一首元曲小令做结束语。

(中吕)山坡羊·艺事感怀

纵览四顾,

艺无坦途。

读尽案头书,

跪拜先贤处。

我为主,

四宝为侣登高处。

赢,我也做了古;

输,我也做了古!

2020.2.2于寒斋灯下

代表作

《秋趣图》

释文为: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

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入选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04年)

“大家”说孙桂林

开新境于成法 悟拙朴于天然

王维中

余闻得道者大象无形,谙达者向死而生。名不矜而愈远,艺自致以能工。桂林先生,艺坛名宿。攻四艺,积卌年,刀有度,字能安。开新境于成法,悟拙朴于天然。更于疫情肆虐之际,镂大爱于金石,传正气于时艰。其志殊可嘉也,乃属文以记之。

庚子初春日写于非我斋

(王维中,诗人,编剧,企业家。现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主席、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燕赵辞赋研究院院长)

鼓刀楮墨 家国情怀

李春雷

庚子春节,一场疫情牵动了举国上下的心。广大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艺术形式,为英雄助力,为武汉加油,为中华祈福。孙桂林先生就是一位行动迅速的邯郸艺术家。

桂林兄是一位诗书画印“四艺兼善”的优秀艺术家。其篆刻名闻遐迩,20多岁就入全国大展;书法标新立异,又不失法度;意象彩墨国画,绚烂且有意蕴;同时能诗,古体与新诗兼善。从他的抗疫作品中,可窥见其艺术风貌。

瘟神降临,桂林已无心守岁。除夕夜,他连夜创作了诗作《泪目》及画作《民族风骨》等作品,以“献给向死而战的广大医护人员”。随之在短短四天时间内,又组织了“抗击疫情,金石可镂”赵都印社主题篆刻艺术作品网络展。从他创作的那些具有审美向度的艺术作品中,你会倾听到赤城的心跳,感受到激越的大爱,体会到家国的情怀。他在用“鼓刀楮墨”的方式,传递一个艺术家面对疫情的态度。

艺术,不能阻止疫情的发生,但,桂林兄的艺术作品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引导世人思考,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力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桂林兄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某一个柔软、敏感部位。

灾难面前,艺术不能缺席!

(李春雷,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21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被中宣部确定为“文化名家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格调朴厚 灵悟超绝

封俊虎

元月17日,我应桂林兄邀约自京赴邯出席了他组织的一个雅集。在座谈交流上,见到他为我治的“封记2020”纪年印和近来的篆刻作品,极尽兴味,尤为他得意。

桂林兄的篆刻,整体气息朴厚,秦汉气息扑面。其况味有三:一是字型灵动。这得力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他的书法以“篆隶”为基础,古字法娴熟,附于篆刻,自然点画神采灵动,隽永潇洒。二是刀法爽利。源于他对秦砖、汉瓦、封泥的领悟,潜心揣摩,广收博取,内化而用。故而锋过石开,随势生发,一任天然。三是师古不泥。细细玩味他的刀法篆法,新奇含合古意,朴厚不失率真,雄强兼有婉约。实乃矛与盾的调和与统一,若非灵悟超绝,何以生此格调也。

(封俊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兼职教授,北交大中国书画研究院张裕钊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学位课导师。)

未来主义特征的代表

李向明

孙桂林,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家。他的书画刻印,在早期就显现出现代主义气象和表现主义的品质。他从传统文人画出发,回到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仰望当代的美学精神,大胆尝试着笔与墨的新诠释,思考作为艺术本体语言材料的价值与意义。他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坚守数年,积累了丰富作品,在作品的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创作的自觉和风格化的自我建构意识。这种在我们邯郸及河北,乃至全国,到目前为止,都是难能可贵的突围。艺术形态的当代性与未来性,是一条孤寂的路,但是一条最具价值可能性的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沿袭传统着多,敢踏蹊径着少,这是我国艺术界最普遍的常态。从未来主义的角度来说,创造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思考与担当,是构成当代意义的基础;攀登艺术的高原,还要有坚韧的意志与勇气面对冷漠与孤寂。孙桂林从艺多年不事张扬,潜心耕耘,在时间的夹缝里苦苦探究,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位具有未来主义特征的代表。这使得我非常欣赏!

(李向明,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参加首届、二届、三届、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现代油画德国邀请展;成都双年展;亚洲国际艺术展等等诸多国内外重要展览;现出版有《中国现代主义·李向明》、《土语·李向明》油画集、《有序与无序——艺术评论、随笔集》、《迟到的来者》散文集等著作多部。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雅邦艺术馆、浙江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台湾中环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以及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有关机构或私人藏家收藏)

是一位有着全面文化艺术修养,

对各种事物有着独立的价值判断的艺术家

冯宝麟

今天宅在家里,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了老兄的文章,非常受益。您对历史与现实的梳理和研究,提出“发现与传承”的当下意义,对书法篆刻艺术家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和参照价值,可谓见解独到,金针渡人。

艺术家要有自己的思想,保持自我,形成独特风格,在我看来,您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每日的闻鸡起舞,已走在自己的路上。您是我们的乡贤,我了解并懂得您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对艺术的敏感和热情,这是一位艺术家必备的品质,同时您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着,尤其是诗书画印,并驾齐驱,说明老兄是一位有着全面文化艺术修养,对各种事物有着独立的价值判断的艺术家。坦率地说,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引以为傲的。

(冯宝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文 孙桂林 责编 常策科 审核 曹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