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张帅锋:真情即艺——陈明老师为我画像

发布时间:2019/11/18 阅读数:

张帅锋:真情即艺——陈明老师为我画像

陈明老师为本文作者张帅锋创作的肖像油画作品


    2018年9月2日上午,我的老朋友、著名画家陈明老师在其朋友圈发布了一张图片,并配有“肖像习作”的文字说明。堂弟看到后,转给了我。看到图片的刹那,我心底满是惊喜。自那一刻起,我的微信头像及个人公众号标识都换成了它。然后,便时不时地渴望着能早日见到陈老师,见到这幅原作。陈明老师是山东人,我是河南人;他已步入古稀高龄,我刚过不惑之年;他是著名画家,我是普通教师。不少人要疑惑,你们怎么会认识呢?答案很简单:他是我叔父的朋友,很自然地成了我的朋友。这应算作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的高攀吧。


张帅锋:真情即艺——陈明老师为我画像

陈明老师作品欣赏


    陈老师可不是一般的画家。当1978年其作品《如饥似渴》发表在权威刊物《美术》封面时,我还没出生呢;当1988年出版29幅单幅年画,其中《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两幅画连续三次重版,每幅总印数达二百多万张时,我正上小学三年级呢。陈老师国画版画年画油画样样精通,画大海画花鸟画寿星画财神画菩萨画主席个个逼真。如今,我这个凡人也享受到这等待遇,是何等荣幸,又是何等惭愧!

    回想起来,我曾经为陈老师写过《我眼中的陈明》《最美不过“中国红”——陈明中国红大海油画解读》《以莲为镜度春秋》等几篇小文。陈老师还曾将本人拙作《我为什么乐意写一些文字》转发其朋友圈,并配有“我挺喜欢看我的河南‘小朋友’写的短文,不风不火,净说些自身经历的或看到的听到的事或感想。观者读后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踏踏实实,实话实说,不像一些“名家”“巨匠”们装神弄鬼,故作姿态……”的文字。这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虽然经过几年的交往,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但对于他为我画肖像油画,我仍是想都没敢想。因为,我知道,人上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做“减法”了,何况陈老师是那样的一个大忙人。百忙之中为我等平凡小辈画像,怎不让人受宠若惊?

    今年10月30日,我得知陈明老师要来郏县办画展的消息后,赶紧在微信里联系他,并提醒其将原作带到郏县。陈老师幽默回复:“光辉形象已装到旅行箱里了,我还想请你陪我逛文庙呢!”盼望着,盼望着,在等待了一年零两个月后的11月6日,陈明老师终于来到郏县。他和夫人入驻御花园大酒店时,已近中午。还没歇脚,陈老师就要和我们一起去文庙参观。参观完毕,简单地吃了碗郏县特色面食——饸饹面,我便送陈老师和夫人去宾馆休息。一进房间,老先生便将为我画的肖像油画拿出来了。我赶紧拿出湿巾,将两手反复擦拭,然后,双手接过“我”,仔细端详。虽然隔着手机屏看过多遍,但面对面地欣赏,我还是有些激动。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应该和老先生一起手持这张油画合个影。陈老师请夫人拿起手机,拍了几张。我一看,两人的表情都挺自然饱满,连声说“中”。谁知,老先生拿起手机,左右端详后,竟皱起了眉,摇了摇头。然后,告诉夫人该如何将作品的造型拍“正”,如何将作品的色彩拍“足”。噢!我这才明白,我关注的是个人的面部表情,老先生关注的是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又拍了几张,老先生仍是不满意,干脆让我和其夫人拿着作品,他来拍。待他拍满意了,又让其夫人站在他的位置,反复交代手机在什么高低位置之后,他才拿着作品与我合拍。此时,我心里有些愧疚:老先生毕竟也是七十出头儿的人了,从山东坐卧铺,刚从宝丰火车站来到郏县,马不停蹄地参观了一个多小时文庙,肯定累得够呛。我耽误先生和夫人休息这么久时间,实在不好意思。我说,陈老师,差不多了吧?陈老师露出了微笑,拿着手机让我翻看。看来,这里面有他较为满意的效果。

张帅锋:真情即艺——陈明老师为我画像

本文作者张帅锋与陈明老师(左)合影


    然而,我的心里却犹豫起来。走吧,好像我来就是冲着作品来了,东西一到手就走;不走吧,怕耽误老先生休息。脑子里正斗争,忽然又冒出了想法:我该如何回报先生呢,我该付多少钱呢,我能付得起吗?要知道,他随便拿出一幅油画作品都是价值不菲的。当我吞吞吐吐地把想法说出来时,陈明老师和夫人相视一笑,继而是哈哈大笑。陈老师边笑边说:“我画画凭的是兴趣,我愿意画什么,愿意为谁画时,是不考虑这个的。”听了这话,我心里不再那么忐忑了。

张帅锋:真情即艺——陈明老师为我画像

本文作者与陈明老师分享《以莲为镜度春秋》


    我拿出刚刚到手的《万花山》,与陈老师分享发表在其上的《以莲为镜度春秋》,这篇文章的灵感正是来自陈老师的作品——《莲》;陈老师拿出他刚出版的《抹彩随笔》,与我分享绘画生涯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一对儿跨省忘年交忘记了时间,相谈甚欢。然而,我心里清楚,陈老师再有兴致,我也不能继续打扰两位老人午休了,下午还有活动呢。回到家,我再次打开油画,仔细端详。略显蓬松的头发富有动感,脸部造型比我本人微胖,更显得精神饱满。一双眼睛明亮有神,可以看出,陈老师对我的眼部进行了“美化”处理。而一对儿“喝酒窝”则真实地展现了我的特征,甚至连紫色衬衣说不定也是陈老师特意安排,与我这个“紫云山人”遥相呼应的呢。整幅画作明暗处理得当,层次分明,把我原有的形象提高了N个百分点。我对这个“我”是十分满意的!
    第二天晚上,趁请陈老师及夫人喝粥的机会,我们对人物肖像画的创作进行了探讨。得知陈老师在人物肖像绘处理上注意三点:一是要“像”,让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谁。怪不得他画人物肖像发朋友圈时,并未注明为谁而画。我的这幅肖像画就是堂弟看到后,认出画的是我,然后转发给我的。第二是要体现绘画语言(或笔墨语言),这应该是绘画区别于照相的专业活儿,要体现艺术特色的。第三是要让人满意。自古以来的画师都会在为人物画像时进行美化处理。这点儿,大伙都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这也正是不少人拍照时用手机“美颜”功能的原因吧。
    这几天,我在繁杂的事务之余,总要抽空将陈老师的《抹彩随笔》读几页,深切感受到陈老师是求真之人,重情之人。通读全书,印象最深的是:说真话,抒真情。回头想想,陈老师画如其文,文如其人。“真情即艺”之言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