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古广祥《闲把人生细思量》

发布时间:2019/11/15 阅读数:

古广祥《闲把人生细思量》

作者简介

古广祥,资深媒体人,岐黄鼓手,社会活动家,独立思考人。

现任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艺术家智库主席、智利及莫桑比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海南省儋州市孔子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海南省三亚市政协第一届委员,海南省政协第二、三、四届港澳委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级经济顾问、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会长、港九中华药业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药学会永远荣誉会长、泰国中医药协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中药趣联》、《词牌巧对话人生》、《闲把人生细思量》、《文论所以然》。

日记,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安放心灵的最佳之所。诚如英国阿尔波所说:“日记在其理想的形态之中,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观方面持续的记录,是任何资料也无与伦比的。”

日记是笔者沉默的挚友,而并非是“幻想世界”的台上发言人,它只是把现实生活作了悄然而简单的记录;日记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员,它力图把当时的有意义事件转化为日后促进社会进步的参考文献。

生活是一本充满了激情与愿望的书,它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都能认知事物变化的本身。我知道,若不敢把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完整地表达出来,那就是生活章节的缺页。

生活没有旁观者,只有把手伸入现实的深处,才能摆脱空虚与无味,才能在建立功绩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敢于面向未来,那是因为自己看清了前途。

            ——古广祥

前 言

《闲把人生细思量》乃作者古广祥先生继《中药趣联》、《词牌巧对话人生》出版后的第3本著作。

作者历时2年余将自己的日记改写成238副(含序3副)符合国情、尊重历史、切合载体之对联。因溯及少年,为存原貌,作者还刻意将部分作品保留了当年的那些色彩与稚气。

内容分为:议事篇(68)、时事篇(14)、题赠篇(23)、嵌名篇(34)、词牌篇(31)、地名篇(23)及中药篇(38)。每一篇章都按时间顺序撰写,其中“词牌篇”、“中药篇”及“地名篇”直接选用固有之专有名词撰联,无重复,无借用其它闲字构成,乃作者的独到之处,亦为本书之亮点。

书中对联除注明撰写背景及注入作者评论外,每副作品均以名人警句诠释内容,横批亦以词牌名冠之,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十分感谢湖北大学文学院涂怀珵教授、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吕朋林教授拨冗撰写导读文章;感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黎传绪教授撰写读后感;感谢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博士亲笔赠序;感谢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题写书名。

感谢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陈健副会长撰文推荐;感谢中国楹联博物馆、全球汉诗总会作为本书的推荐机构。

再次感谢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太平绅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教授、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出版贺词。

书中观点纯属作者之感悟,有可解,有不可解;其不能解者,亦不必解。


         总编辑

宁立群

(签名)

(序一)

尽卷乾坤入诗笔

孙中山孙女、美国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

孙穗芳

古广祥先生乃香港资深出版人,彼此交往多年,感受他的为人真诚、积极进取,更感受他的才华横溢。我每年都会收到广祥先生寄来的书刊,而今他的第三部专著《闲把人生细思量》正式出版,本人心存学习与祝贺。

据我所知,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语言凝练,生动形象,音律优美,极具节奏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世界关注,比如美国华人社会的建筑庭院对联无处不见。

楹联的创作难度颇高。好的楹联不仅要求讲究对仗、平仄、韵律,还要追求意境美,手法新。广祥先生大胆以对联的形式来针砭时弊,积极宣传普世价值,“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正是此书的真实之处。书中不少联句能收“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之效。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使者西东披晓露,篇家日夜载时歌。”乃本人对广祥先生多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概述。

愿广祥先生日后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签名)

(序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陈香梅

缘于在香港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上认识广祥先生,在之后的交往过程中,得悉古氏乃著名社会活动家,余遂对其举办的各种活动倾力支持。

2012年秋月,广祥先生为其父古剑锋教授出版91岁华诞特刊《不老松》,余亦寄文祝贺。据悉,当时收到了近百名两岸四地政要名流及艺术家的贺词作品,场面十分热闹,足见广祥先生乃大孝子也。

说实在的,我曾为不少人作序题跋,但最令余兴奋和爱不释手的就是这本《闲把人生细思量》,该书题材新颖,对联副副感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读了这些联句,让人回忆起青春岁月,同时也让人很清晰地看到书中的一条红线,那就是作者惩恶扬善、爱国亲友、针砭时弊。广祥先生从时政、人物、风物、艺术、医药等多个角度体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是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最佳方式。文,虚器也;道,实指也。这就是广祥先生的创作态度,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读《闲把人生细思量》,览之者有益,闻之者有觉,几番击节。与广祥君交往,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在此撰联祝贺:

全然谈世事;

一概述人生。

(签名)

自序

无怨

何为世故;

此乃人生。

广瞻而外;

祥得斯中。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吾天性不谙经济,富贵非吾愿。奈历史错误地把余推到了香港这个“唯利是视”的资本主义世界,虽取得一些小成绩,但总觉这些人间名利,都是浮华。“一生当着几两屐”,正道出余步入社会时曾许下之诺言:誓做一个最早退休的人。

社会生活就像语言储存思想一样,储存许多奋勉之力及心声。世味饱谙,于是乎,余于2005年底退离工作前线,转身作社会调研,积极探索阻碍“以德治国”之真正原因。退离功利世界,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而是转向新的开始和肩负新的担当。写作是对社会负责任的思考,作品是针砭时弊的最佳武器。

余虽从文,但对政治现象、社会问题尤爱观察,“常登高处观人是;更下基层察物非”此余20年在海南政协期间的调研感受。因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余与政要名流之交往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之思想境界,扩大了余之视野。职思其外,职思其忧,这或许就是“成人不自在”之莫大痛苦。在调研中发现的社会裂痕及民心浮躁等现象,更让人深感不安。

我有一言君信否?谋生最好是吟诗。余非文学家,惟“文字缘同骨肉深”,业余常写日记及聊作诗词记录生活。余近年始习作对联,所得进步,全仰仗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的远程指导,教授曰:“作品乃自己之面孔,当千锤百炼也。”。有鉴于此,后学花了数年时间先后完成《中药趣联》、《词牌巧对话人生》之习作。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及写作,但是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及写作。”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亦有提及“不能让中国古典文学退出学生课本”,又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作品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领袖之高瞻远瞩,是对那些一切向钱看的所谓“艺术家”的鞭挞及拯救。

当人们在高谈阔论整个世界的“是”与“非”时,或在窃窃私语人世间的“亲”与“疏”时,着实不应该一概地隐藏自己的观点。故此,读《词牌巧对话人生》可知余之人生轨迹,读《闲把人生细思量》更可知余之情感涵盖。

书中每副对联内容根据余之日记改写而成,并非无病呻吟,多有所本。法国诗人雨果曾经这样说过,他说:“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里的。”读者对余之观点或有所认同,或有所反感,或有所触动,总之,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感恩亲朋好友成就余之事业,感恩同行对手使余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机会。

感谢中国楹联博物馆馆长陈伟明倾力提供参考资料,感谢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孙书南、海口市司法局局长李传芳、海南省民政厅社团处处长陆符林为余撰写海南“地名联”提供了详实资料。

哀哉,家父于2014年12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94岁。“哀、恸、悲”,不仅系古族人之心境,亦乃岐黄界之叹息。为缅怀先父,孩儿谨此撰联缅怀伟大的父亲---古剑锋教授,联曰:

真个是宝岛悬壶名第一;

这才算香江济世德无双。

古广祥(签名)

2016年春月写于香港

全然谈世事 一概述人生

读《古广祥楹联集——闲把人生细思量》

此书“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

涂怀珵

本文眉题,引自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博士为此书写的序言句。

本文副题,引自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为此书写的序言句。

我读《闲把人生细思量》的感想如下:

这是一部教人增长智慧的书,值得正在拼搏创业的青年朋友一读。

这是一部蕴含忧患意识的书,值得关心治国理政的同志们一读。

这是一部可供“联教”作教材的书,值得雅好创作对联的联友们一读。

此书内容238篇。每篇的天头立着“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的对联一副,意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因为对联是文学,文学是人学。”接着用一二句诗或一二句格言引领出本篇所述之人或事,如画龙点睛,点到为止,简洁得近乎白描,此为“摆事实”,然后“讲道理”,全是作者广祥君从亲身经历中领悟出的人生真谛;上升为理论之时,配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名人名言印证之。每篇都闪着智慧的光芒,像照着行人的路灯一样好让你一篇接一篇读下去,恰似《世说新语》中王子敬所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先介绍“这是一部教人增长智慧的书”

人生在世,“性格决定命运”;而智慧的有无,则与其人的穷、通、祸、福攸关。有箴言曰:“得智慧,得聪明,这人有福了。”又说“得智慧胜过得金子,选聪明胜过选银子。”“智慧”是什么?表现为一个人的能力,即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处理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人的智慧是天分与实践的结晶,两者缺一不可。然勤于实践,有时可补天赋之不足,即所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笨鸟先飞”是也。广祥君在书中说“余出身低微,家境清贫,却好读书”。“好读书”这三个字值得青年朋友铭记在心。他在《自序》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 “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的名言。广祥君曾说:“少年时,父母在医院工作,两个人仅靠70余元维持10多人的家庭开支。但这并不妨碍父亲对祖母之孝。父亲每月定时给祖母汇寄20元钱作伙食开支。”(作者1978年8月20日记于海南儋县)百善孝为先,古家非常崇尚亲情。有一次,古父命广祥君由琼赴穗去拜望姨妈,爱面子的少年人有点不好意思地依旧穿着补丁压补丁的衣衫,穿着被“修理”过的塑料凉鞋,乘坐驳艇时“不慎一晃,一只凉鞋坠海,后浪推前浪,凉鞋远去矣,此刻心绪:看不见的难过,比看得见的难过更难过。”为失落一只破旧塑料凉鞋而痛惜不已,正是“穷少年”的心绪。这心绪是现今的“富二代”们所不可能有的。广祥君青年时代移居香港:为生活计,“穷青年”利用晚上闲暇到公屋区推销商品,因他“说‘广府话’不灵光,常被户主拒之门外,使他往往不知所措。他在那“非常市侩的金钱社会”里屡受屈辱,但很自信自己之潜质潜能,也瞧不起那些“市侩辈的势利人”,认为那些人“只有小聪明的伎俩,没有智慧的本质”。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于是,广祥君在穷途中拼搏求变,在不断通权达变中顽强拼搏,不失时机地抓住创新的目标不放,终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带头人。他先后当选为世界大城市医药首脑协会会长、港九中华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药会永远荣誉会长、泰国中医药协会名誉会长、智利及莫桑比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等等。他的这些社会职务,让笔者想到的是:人类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进步,都不可或缺大大小小的领军人物。广祥君只不过是此中之一员,是他的潜质潜能终于得到充分表现的结果。这得益于其本人修炼的内功,即“资深媒体人,岐黄鼓手、社会活动家、独立思考者。”

举一个小例子为证:

1996年初,广祥君开始与香港中医师接触,交往中发现岐黄界山头林立,互相攻击,长期沦为二、三等公民。有鉴于此,他即与陶宏器医生、叶浓华医师联手整合“山头林立”,半年后成立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他出任董事长,叶氏出任会长。同年9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千余人规模的“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暨业务合作研究会”。从此,香港中医界步入了最活跃的时代 。(引自香港新闻出版社《词牌巧对话人生》第23页之《英雄本色——宽》)“每年的学术会议及中医药全球大会都有多国的卫生部长及权威学者参与,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被全球业界誉为民间最高之学术活动。”对此,广祥君坦言:“平生之志,不在温饱。我们有责任把中医药推向世界。”

时至今日,(2016年3月2日)笔者欣然读到中国顶级大报《人民日报》登出之重要文章:《中医药,正正堂堂走出去——加强官方合作破除壁垒,发布国际标准进入主流》!

由此可见,广祥君当年在“穷则变,变则通”的拼搏创业中是多么具有高识远见。他说:“小的机遇往往是伟大事业的开端。机遇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个主宰者,它在改变着人的命运,善于把握机会者就像一切努力之中的最杰出的船夫。”这个小例子开头有三个关键词“接触” 、“发现”、“整合”,值得正在拼搏创业中的千百万青年朋友们回味:当时如果他不去脚踏实地“接触”香港中医界,就“发现”不了“长期沦为二、三等公民”的原因,也就没有“整合”之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之举。广祥君以为“所谓创新,往往就是智慧者的求知欲望得以发挥,把早已在生活中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而应用到生活中去”。正所谓“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香港人是由东方智慧与西方精明的结合体。”

这只是书中一个小例子。广祥君积30余年之生活经历,从少年到中年,记事内容林林总总,诸如读书、历史、医药、商机、民俗、爱情、婚姻、友谊、教育、企业、旅游、社区、国学、陶瓷、算盘、鲁班尺、释道儒、书法、篆刻、房地产、寿命、经营、治国理念、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农民工新生群,等等等等,都有他仔细的观察,独到的领悟。其中往往表现出绝大眼光,绝大议论,一为创见,顿成巨观。

记得有一位艺术家说过:“从艺者,没有天赋干不成;没有文化干不大;没有人格干不长。人格,就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任何行业者都应如此!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祝你们在创业拼搏中富有智慧,像上述小例子一样终获成功!

再介绍“这是一部蕴含忧患意识的书”

2016年3月5日 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之所向,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担当意识,这两种意识具有“不可分性”。这两种意识融合起来的最强音,莫大于我们壮怀激烈的《国歌》歌词:呼唤中华民族儿女们要居常虑变,居安思危!

广祥君在此书《自序》中说:“余虽从文,但对政治尤爱观察,‘常登高处观人是,更下基层察物非’。乃己20年在海南政协期间的调研感受。”他曾任海南省三亚市第一届委员,海南省政协第二、三、四届港澳委员,“职思其外,职思其忧”,令他非常关心国计民生,知民心,知民瘼,知民怨。

通读此书中238副对联及其引领出的238篇散文,笔者总觉得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书中或隐或现,或痛苦,或欣慰;有遗憾,有希望。例如,书中写道:“政治是缔结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单纯契约,故此,中国政府应组织各界别精英参加议政。然而,中国大多数委员们都是政协“义工”或是“兼差”代表。余在海南省政协的日子里最能感受到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奈,最能体会到阶级的差异,最能了解人民的渴望。余虽赤心事上,竭诚履行政协委员之义务,怎奈自己能耐有限,至极而无效也。”

由于“他对政治尤爱观察”,便领悟到一条真理,广祥君写道:“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上的国家领导人,谁最有发言权?应该是受其言行、政策影响下的国人同胞。”

于是,他毫不隐瞒自己观点,在书中写出如下几段真心话:

“世人无不公认:伟人毛泽东是在与他前面的‘伟人’们的挑战与争衡中站起来的,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类兄弟进行的斗争。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悼词中这样说道:‘对一部分人来说,他是希望;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他就是永久的挑战。这两种情况都将继续下去,以后一直如此。’”

“伟大时代就得有伟大的人物出现。中国自实行邓小平的改革路线后,经济迅速崛起而令世界震惊。政治是经济的女儿,政治是某些物质利益的代名词。君不见:‘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行之有效的。”

“大陆社会观感:一无所有的人束缚在‘劳力者治于人’的枷锁下,富人享受穷人的劳动果实。邓小平的改革初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这些‘弄潮儿’、‘领头羊’却巧取豪夺,造成了今天的贫富悬殊,造成了阶级之分化。公正是施政的目的,有鉴于此,李克强担任国家总理后,即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决心还富于百姓,决心把公正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人的灵魂是最不可糟蹋的东西,人必须挺起脊梁,有尊严地活着,是故,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两会上庄严地提出‘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总理的讲话让人民看到了平等、民主的春天。”

“改革开放确实让一部人先富了起来,其结果是造成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对立。富者,骑鹤上扬州;贫者,无力买田聊种水。倒果为因,此等现象实在扭曲了邓小平之改革初衷。”

“腐败是权利异化的产物。腐败之根除了人性、体制、社会等原因外,它还是政治肌体上的一块恶性肿瘤。正如胡锦涛主席所强调‘一旦任其蔓延,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久加诺夫总结的苏共失败原因,就是利益集团‘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真理。’当下,不少为官者,誓把‘扫尽天下钱,填塞自家口’为人生奋斗目标。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人民嘻其甚也。”

“胡耀邦曾经说过:‘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此其民主思想之最根本体现。胡耀邦系中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拨乱反正有功,曾被人民称之为‘良心领袖’……”

“普京也承认自己是追星族,他说‘我崇拜的偶像不是邓小平,而是毛泽东。’”

“民生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故此,习近平坦诚地说‘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执政后,提倡反腐倡廉,提倡还富于民。‘中国梦’已获得中国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其治国理念也让世界刮目相看。而今世界的经济中心就在中国。”

“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转型之代价势必伴随各种问题的滋生。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扭曲,道德滑坡,中央政府提倡的雷锋精神、焦裕禄榜样、孔繁森情怀似乎已被人们所遗忘。随着传统经学统治地位的松动,各种社会思潮纷纷出现,正从不同领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贫富差距已造成社会的分裂,正在动摇社会和谐的根基。有鉴于此,习近平执政提倡‘道德治国’、提倡社会‘正能量’。否则,小人大幸,君子之不幸矣。”

笔者读这几则文字,深感广祥君忧国忧民之丹心可鉴,深信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中国大有希望,一定能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诺言!何况“焦裕禄”“孔繁森”精神尚在。基于此,笔者曾撰一副对联参赛并获奖:

能送雪中炭而自甘,才是人民公仆。忆前年风口灾区,含泪重逢焦裕禄;

以解天下忧为已任,乃真共产党员。看今日扶贫转富,擎旗又见孔繁森。

(注:上联中的“风口灾区”;下联中“扶贫转富”,是自对。)

广祥君在《自序》中还说:“我有一言君信否,谋生最好是吟诗。”此言更引起笔者的共鸣。因为“忧患意识”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珍品,且历来有大小之别。我国自古以来,诗词作品,就其内容和意境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抒发个人哀怨与忧乐,如宋词中柳永与秦观的作品;另一类是作者扩大视野,表述的是民生国计,忧乐天下,如屈原、杜甫的诗和辛弃疾、岳飞的词。虽然二者各有千秋,但其社会功能,后者胜于前者。笔者与此书作者同好,尤其崇拜屈、杜、辛、岳,且雅好吟咏,有一首七绝《九宫山云湖夜话》曾获全国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等级奖,据说已被译为几国文字,诗曰:“嶂围似井月如弧,桌底流萤茶一壶。说到甲申山变色,满天星斗尽投湖。”著名老诗人贺苏评曰:“此虽游览之作,而实忧患之诗也。首句写山、写月,次句写流萤,写茶话,悠闲极矣。第三、四句,笔锋急转,‘说到甲申’,群山‘变色’,众星‘投湖’点出李闯王甲申之年从胜利顶峰跌向失败深渊之历史大悲剧,沉痛极矣。悠闲、沉痛,形成极度反差,本篇之艺术魅力在此。”北京诗词评论家王澍评曰:1644年岁在甲申,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思宗朱由检自缢。1645年义军领袖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害。为总结这一经验教训,1944年3月,郭沫若著有《甲申三百祭》。本诗前两句描写谈话之环境,月、萤照应夜字,后两句则以夸张手法极写谈话触及上述之历史悲剧惊天动地。言简意赅,喻象生动。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乃真理!

最后介绍“这是一部可供‘联教’作教材的书”

从1978年开始,笔者把对联创作知识引进大学课堂,这在全国算是比较早的。对联作为一种格律文学样式,不能脱离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如立意、谋篇、造词、炼字等等。后来由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则是对联王国的宪法,判别一副对联是否合格,要以联文为依据,以通则为准绳。这些要求,对于此书中238副对联作品来说,几乎没有问题。至于语言,234副联语中,有以文言入联的,更多以用口语入联者,则又比一般的口语要精粹,要凝炼,要形象生动;文字的功用在于达意,而达意的范围以能达到最大多数人为最成功,正如孙穗芳博士《序言》所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在有“联教”经验的老师看来,《闲把人生细思量》只须稍微变一下角度,便可作为难得的“联教”讲义。

笔者素来看重“联教”课本的质量:一求新,二求真,三求活,四求切。此书234副对联领引下的每篇“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都是广祥君“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孙穗芳博士《序言》)凡课本,大都是“虚”与“实”即“理论”与“事例”的有机结合。吕叔湘老先生说过“‘虚’与‘实’的关系,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理论从那里来?从事例中来。事例从哪来?从观察中来。事实是客观存在,但要观察它,才能认识它。我们说理论从事例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事实(也就是材料)决定理论(另一面,正确的理论,能引导你发现事实)。理论和事实,比较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好象是多余的。因为理论是理性知识,对事实的认识则仅仅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当然高于感性知识。但是,如果没有感性知识做基础,那个理性知识就靠不住,就可能是骗人的玩意儿。”

《闲把人生细思量》中每则理论,都是以感性知识做基础的,都是活鲜鲜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广祥君“历时两年,将自己日记改成符合国情,尊重历史,切合载体的对联”。例如 《赞邓小平“一国两制”》联:“治国洵宜多面手;安民亦可两重天。”《赞胡耀邦》联:“习完人榜样如归市;看达者精神果耀邦。”又如《题钟楼》联:“虽然摆动分和秒;却是安排夏与秋。”《题网络》联:“寻、寻、寻,翻转地球寻什么;觅、觅、觅,按弹天宇觅东西。”真是“说何人,肖何人;说某事,切某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因为故事是生活的精华。把此书用作“联教”讲义,讲者言之有物有理,听众更是喜闻乐见,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中国对联格式发展至今有60余种,在广祥君的楹联作品中几乎都能对上号,足见其骈偶思维能力之强。孟繁锦先生曾领衔主编过《百草芬芳——古广祥〈中药趣联〉赏读》,又担纲主编过《调笑集句最多宜——古广祥〈词牌巧对话人生〉赏读》并惠笺予作者,云及“大作很有创意,我当倾力推广。”对此,广祥君没齿不忘。

孟公是一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大德高人,凡有志于中国楹联事业者,他都大力支持,倾力推广;其逝世后,优秀接班人蒋有泉会长来信告诉笔者,曰:“孟会长曾反复提及你于楹联学术建树颇多,有其之手札可证。”蒋会长主编的《我与孟繁锦会长》书中,有我含泪写的《苍天不仁:比我年轻的孟会长竟先走了!》中说“他非常重视对联理论研究,一再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中每有一点进步,或有所发现,他就勉励有加,或来电话,或来信函。曾记得,孟公看了《认识对联“初生代”及其对偶修辞》的文稿,先来电话指出文中有两个字似乎笔误,又来电话嘱咐我一定要去西霞口出席学术会议。”

孟公非常重视“联教”。他如此看重“认识对联‘初生代’”这个新概念的意义,仅就“联教”而言,“对联的来历”是非讲不可的开讲篇章。提出“认识对联‘初生代’”这一新概念,证明对联文化形成于齐梁之间,有了合理的解释,把对联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

《教育学》上有个说法:以教材为蓝本。这如同一座建筑工程的蓝图一样,要尽可能吸取建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教材”内容一要新,二要真。求新求真,是提高“联教”质量的“双飞翼”,是避免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如《汉语诗律学》中所谓“对联其实来自近体诗的对仗”的观念,陈陈相因的“双处方”,同时也是捍卫对联文学体裁尊严的“双卫士”。中国对联的上源不是桃符,《诗经》才是对联文体的远祖,虽然距离对联体制的形成还是遥远,但既有胚胎,便会继续成长。对联体制形成是在南北朝沈约活着的年代。(详见《中国对联探源》一书中《重申联律萌芽的“四个阶段完成说”》以及笔者此前发表的系列论文如《重申“正是对联成全了四六骈文和律诗”》、《关于对联的“籍贯”“出身”“年龄”之我见》等等)。孟繁锦先生主编的关于对联修辞的论文集中,即收有《认识对联“初生代”及其以对偶修辞》。拙文先是破解了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中国对联文体“生早壮滞”的文学表面现象:即联律萌芽至齐梁终于完成之后,必然要产生的对联“初生代”在哪里?对联“初生代”自齐梁到隋唐200多年中生存状态如何?结论是在那200多年内,新生的对联作品不是“寥落晨星”,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辉耀天下!

“诗联自古本同根,一树花开两朵分”。国情需要楹联是“因”,而富有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古广祥楹联集---闲把人生细思量》,正是应国运而生的全国累累果实中之一“硕果”也。

(签名)

(本文作者系著名楹联理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本文原稿来自原著作者古广祥老师本人的原版文章;本文发布作者常小靠系古广祥老师的兴趣读者朋友,由于电脑版本不同可能出现对原文发布时的空格处及标点符号处留有不同,敬请各位读者朋友见谅。

原著作者 古广祥   责编 常小靠   审核 曹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