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资讯 > 正文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发布时间:2018/03/08 阅读数: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无题 2015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35×25cm

  近日,一位前同事在微信里发来了一张图片,那是一幅清冷明快版画风格的作品。他说这是蜂巢艺术中心最新的展览《轻杂音:于林汉个展》,感觉很不错。几日后,恰巧蜂巢的海菂在微信里邀请笔者采访于林汉,艺术家过几天就要回德国了。笔者爽快的答应下来。

  于林汉是一位留学德国的90后青年。热情而充满活力,穿着一件绿色T恤,脑后梳着一个发髻。于林汉很善于表达自己,他拉着笔者详细参观讲解了两层展厅所有的作品。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展览现场
  于林汉本次展览的主要作品《超越疯狂》就在一层巨大的展厅里。于林汉这批作品是尺幅很大,涉及很多材质。于林汉向笔者介绍,目前他在德国居住,“轻杂音”是他首次在中国的个展。他作品一个显著特点是制作过程,过程具有很强的步骤性和程序性,可以概括为影像--手绘--复印(印刷)。
  展览呈现了他完整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阶段也是独立的作品。而这个过程也能看到从具象向抽象的清晰递进过程。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杂音 2015 纸本丙烯综合技法 280×440cm
  他首先对旅居德国附近的森林进行拍照,然后把一张张局部黑白照片放大翻印下来,这些如X光片的影像透射出幽暗中繁密枝杈。接着他会在另一张1.5x1.5米的纸上用铅笔将树枝形态清晰描画出来,然后再画下一部分,每个部分他都是独立完成没有关联,然后他再将各个部分拼接在一起。奇妙的是,拼接完成的作品中,各处分立完成的树枝形态仿佛都有了串接在一起的感觉。
  到了最后一步的丝网印刷,他将手绘的图形翻印在画布上甚至一面墙上。作品的样貌已经趋于抽象形的符号图示。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精致印刷,他选择别人丢弃的、污脏的丝网版,在不断翻印自己作品过程中就会不经意间产生斑驳的墨点、擦痕、断纹,他复制的越多“错误”越多,作品就越发朝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超越疯狂》每部分都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作为过程美学的系列集合来体味。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轻杂音》手工书
  在为笔者介绍作品过程中,于林汉不时与一位摄影师沟通,他要把展厅的作品拍摄下来做成一本画册,这是他创作的又一个习惯性动作。在二楼展厅入口处一个玻璃柜里就陈列着《轻杂音》画册,它以单色印刷形式呈现。展览并不是创作的终点,而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于林汉喜欢用“轻薄”来形容自己的作品,他比较喜欢纸作为作品的载体,如相纸、素描纸、复印纸、网格纸、毫米纸,而作品也多为平面的复印和丝网印刷形式。在展陈方式上也是“素面朝天”,没有任何厚重华丽的外框装饰,他只让作品自身去呈现。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未知事物 2016 单色印刷 29×21cm×30
  轻薄感在于林汉的小型作品体现的最为充分。在二楼展厅里反映医院主题的《未知事物》是一组精微纤细的系列作品,它由30张A4纸大小复印纸构成。这组作品更像是医院景观碎片漫不经心的摄取合集,各种医疗器械、病理图、医生服装的一角不断复制,或重或轻,时显时隐,或如粗糙模糊的B超影像,或朦胧的如蝉翼薄纱。有的物象多次复制后已经异化到无法辨识,或为印痕、虚影和弱光,仿佛如X光底片的投射,连同心电图般的网格、机器坚硬的几何棱角,隐现出医院特有的机械冰冷的氛围以及不可预知的恐惧心理。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然后杂质 29x21cmx7张 单色印刷 独版

  在一侧墙上是他另一组轻巧的作品《杂质》也体现了这一特质。这组作品远观就像干湿浓淡抽象水墨显影。于林汉拍摄下火车车窗外疾驰变形的风景,用铅笔绘制下来,以单色印刷方式不断复印,直到呈现出目前的效果。
  这种轻薄之美会折射出时间累积出的淡然虚无的韵味。同时这种特质也与艺术家本人东方文化属性与内在情感密切相关。
  于林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美院附中一路考到美院,但他不满足美院教学体系,又来到受到包豪斯教学系统影响的德国西北部不来梅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后。一位东方少年只身来到遥远的异国,身心的压力和寂寞都令他对周围一切更加敏感。正像于林汉在采访中说到的“我其实一直关注的是我当前的一个生存状态、身体状况和新的环境对我的影响。”而他也把各种感受以一种克制冷静的创作方式表达出来。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轻度阻碍4 2016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180×140cm

  留学期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得过呼吸系统的“轻度阻碍”,是一种因压力过大导致的精神性呼吸困难,当他看到医生处方上写的“轻度阻碍”,他后来创作的作品题目就引用了这个名字。病痛和医院的异样感受又令他创作了《深度呼吸》和《未知事物》,医院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持续来源。
  他感触于德国森林的繁茂幽深,联想到回中国时吵闹混乱与朝气蓬勃的复杂感受,便创作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超越疯狂》系列。
  他所居住的德国不来梅地区多雨,他看到车窗外密集的雨点,就用铅笔绘制了很多斜线,然后翻印出作品《雨》。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干扰素3 2016 纸本丙烯综合技法 160×280cm

  他留学期间正值欧洲难民问题风起云涌,本来秩序良好的德国社会也发生了多起危及亚洲留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受这种恐惧心理影响,他创作了《干扰素》。他先手绘了几块医院的瓷砖,以丝网印的方式不断重复出一整面瓷砖,翻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瑕疵瘢痕。于林汉以整齐划一的方格砖代表严谨的德国社会,而斑驳处代表难民问题已经如疾病般侵入了健康的肌体。
  在留学期间他放下多年习得的手绘技艺,领会了德国严谨冷静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但他对身体和环境的细腻感受,内敛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尤其同德国艺术家对历史、社会问题的偏爱,直接的表达方式相比照。
  于林汉坦言不喜欢叙述性作品,不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附加主观预设的过多控制。也不满足于手绘技艺的表层快感。他希望探讨艺术自身的问题,以及如何以恰当的形式感呈现。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夜幕来临4 2015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150×130cm

  于林汉的作品创作核心就是各种形式的复制,复制及其过程自身是一种机械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它将人为主观的操控消解到最低限度,是一种最为冷静中性的创作方式。他按照一套严格操作流程,将过程中所涉及的载体材质、用料、距离、时间、次数,力度等各个变量稍加调配就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指向。通过多重转印的物象被抽离了原初的语境进入了可辨识与不可辨识的模糊地带,抵达了艺术家深度情绪记忆。同时过程中产生的墨点、擦痕、断痕、飞白,错版漏色等各种“错误”成为了作品重要表述方式,是作品中灵韵之眼。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 无题 2015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35×20cm×4

  于林汉也会有意识的制造各种“错误”。在拼贴作品和手工作品中尤为明显。比如几张树枝图片相接时有意出现一些树枝断处,在手绘时会在某处涂抹掉一块或盖掉一块。相纸上随意撕掉几处,就制造出如版画肌理的效果。他尤其善于利用复印时自然产生的色彩变化传达出细微的对比张力。比如《夜幕来临3》中四块影像纸拼贴时,右上角板块的偏黄色与其他板块的冷白色形成的对比;《未知事物》中多次黑白复印的纸张泛起的微绿色,与几张网格纸的淡红色形成的对比;《无题》中整体压抑的深灰绿色中几处星星点点的亮蓝色都令人过目不忘。

  于林汉的作品擅长冷静超然的叙述方式,这种近乎自然无为的创作方式还体现在作品整体把握上。于林汉从没有预设出作品整体效果。他往往开始对某些微小的局部或手绘或影像,然后不断复制出各个部分,再拼贴组合,每个部分没有主次轻重之分。这种无焦点、可循环、平均式的创作方式与叙述性绘画的预设性、整体性,主次鲜明的方式完全相异,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但这种方式并不代表任何粗率随意,他始终在一个可操控范围内严密的控制着创作过程。在制作上他秉持着德国式的严谨周密,几个图形叠印的位置、纸张拼接的错位感、物象与色彩间的联系对比、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逻辑、作品与展陈空间的关系,他都是精心把控的。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工作照

  在美术史上,复制式艺术当然早已不新鲜。但很多国内青年艺术家没有深入完整的理解西方当代创作的理念和方法,对自身文化属性也缺乏自省了悟,因此很容易形成对西方图示的简单挪用,空洞而粗陋的表达方式。如于林汉这样能够完整而严谨系统的传达艺术理念,又呈现出强烈形式美感的青年艺术家并不多见。

  正如于林汉所说:“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很滑稽,不是很搞笑,不是通过一种游戏精神,或者是很具体的方式去表现,而是很克制很严肃的一种方式。”

  在创作中他受到德国Friederike Feldmann和Katharina Grosse两位女艺术家影响最大。在2014年他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看到原作感觉很震撼。Katharina Grosse的创作是一种作品与空间环境完全融合转换的体验方式。在未来的创作计划中他也希望尝试做一些实体与空间相结合的作品。近期他会做一些直接在墙上绘制的作品,比如根据展览墙面的大小形状来定制出作品形态,以丝网的方式直接转印到墙上。
  于林汉很喜欢德国自由的艺术环境和宽松的创作氛围。德国的展览很多,有教授推荐性的,有征集性的,就像申请学校一样。他就积极参加过不来梅奖征集和当地很多群展,德国一些策展人对他的作品也很有兴趣。

来自德国森林的轻杂音——于林汉创作浅谈

于林汉工作照

  于林汉已经在不来梅大学毕业,目前在德国不来梅和汉堡两个城市穿梭。未来他希望在德国柏林在就读,多举办一些展览,看看大家的反馈,得到更多人的建议。
  对于回国发展职业道路,他坦言一切靠机缘,这次在蜂巢的展览也是应夏季风国际性展览计划的邀请来参加的。
  对于未来他不会做过多的预设。